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的名字翻译的美化? - 知乎

adminadmin 04-30 60 阅读

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的名字翻译的美化? - 知乎

  英国(英吉利)——英,英雄;法国(法兰西)——法,法制;德国(德意志)——德,德行;美国(美利坚)——美,美丽;看台湾那边有的翻译意大利叫“義大利”——义大于利(这个最屌,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老邻居扶桑翻译美国叫米国;翻译法国叫仏国;翻译德国叫独国…没有我们翻译的美化。造成这种差异是因为什么?

  刚查了一下,有一副利玛窦跟明政府协同绘制的世界地图(经网友提示,此图是日本临摹的利玛窦世界地图)。

  从这地图上看,当时把曾经的英国殖民地——美国,称呼为“墨利加”,加拿大叫“北亚墨”,危地马拉叫“哇的麻喇”,英格兰叫“谙厄利亚”,苏格兰(经指正)叫“思可齐亚”。

  到清朝时对英国的称呼还有“英鸡黎”,德国叫“邪马尼”,葡萄牙叫“佛朗机”,俄罗斯叫“罗刹国”。

  看来看去都是些谐音字,并没有什么狂帅酷炫屌炸天的含义。

  后来为什么专挑好字来称谓这些国家呢,我个人认为跟清末到民国那段时间的西风东渐有关:

  在中国宣传民主政治的时候,经常需要说说这种思想、制度的来源,如果仍旧把那些西方国家称为什么“英鸡黎”、“邪马尼”,民众会因这些名字而对西方国家心存轻蔑,进而对被宣传的新思想、新制度产生怀疑。所以要么自己翻译,要么从日本搞拿来主义,净挑好字给西方国家冠中文名,让民众对西方国家的制度存在向往,为西方思想在中国的第一印象镶上金边。

  我举个例子:“王狗蛋”和“王构丹”,你觉得哪个名字听起来会把那个人想象得帅一点。

  到新中国解放后,就一直沿用以前的名称了。省事。

  外国国名、人名中文版本的定夺权其实在新华社译名室,正式的译名规范工作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虽说“译名用字忌含褒贬”是工作中的一项准则,但在那个意识形态浓厚的的时代,还是不难看到一些对别国明显不妥、不雅甚至不尊重的译名。

  题主提到的例子,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美利坚,在早期白话文中就有约定俗成的版本,而且汉语所代表的意象基本是积极正面的,故而问题不大。

  出现出题比较多的,是上世纪中叶还在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斗争的苦难兄弟,非洲国家居多。部分国家译名的纠正,还是周恩来总理在上世纪60年代亲自过问的。

  譬如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么一段:安哥拉、葡属几内亚、莫三鼻给、西南非洲、贝专纳、巴苏陀兰、斯威士兰、南非人民和津巴布韦等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莫三鼻给(Mozambique):后改为莫桑比克。(这个“鼻”字我看着也是满重口的。)

  贝专纳(Botswana):后改为博茨瓦纳。(这个没有太大的把柄,可能“专”字意识形态色彩太浓?)

  (注:文中的巴苏陀兰独立后改名为莱索托王国,不是中文译名的自行改变。)

  还有文中未提到的怯尼亚(Kenya):后改为“肯尼亚”。(合着人家国家天生就该害怕是吧?)

  欢迎补充。

  西方的翻译其他答案都说了,说说我们的老邻居。

  人家的名字是人家自己定的,日语里人家也写日本,日出之地,作为欧亚大陆的东端,这个名字挺好的。强行音译的话,就像当年军国主义喊支那一样,把东方的东西用西方的名字音译回来,是对自身文化的否定,是全盘西化。

  而且译成“哑巴”太过分了

  怎么就崇洋媚外了呢?

  如果你不翻译得美,翻译得丑、恶心,还会有“名字”的感觉吗?

  为什么台湾人把Draco Malfoy翻译成拽哥·马粪会受到我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像个名字,谁会给自己孩子起名叫拽哥?

  翻译得美,人家夸的不是别人的国家名字美,而是中文美;

  翻译得丑,人家骂的不是别人的国家名字丑,而是中文丑。

  所以我们要译得美还是要译得丑?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admin本文链接:https://bybwlkj.com/post/173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